七月的茶陵平水镇,阳光把乡间小路晒得暖洋洋。7月17日下午,“乡隅童梦·春晖”志愿服务队队员们,踏上前往家访路,沿着蜿蜒的乡间小径,去叩响每一扇窗,倾听每一个关于成长的故事。肩上的行囊装着教具与问卷,心里揣着对孩子们真实生活的好奇与关切——想知道他们放学后帮家里做些什么农活,想看看他们在什么样的灯光下写作业,更想把这份双向奔赴的温暖,悄悄种进这个夏天的土壤里—— 学生在课堂上的调皮与认真、沉默与活跃,都能在家访中找到答案。
·为什么要去家访?是为了 “看见” 完整的孩子
“他在学校总爱动,没想到在家这么懂事。”“她上课安安静静,原来心里装着这么多话。” 家访路上,志愿者们总被这样的 “反差” 打动。在平水镇中心学校,不少孩子的父母在外务工,家庭故事藏在老人的絮语里、墙上的痕迹里、放学路上的脚步里。
图为服务队队员前往家访路上
“支教不能只看作业本上的对勾,得知道孩子为什么笑、为什么闷。” 志愿者们提前和老师沟通,带着 “问题” 出发:那个总爱打扰同学的男孩,家里是不是很少有人陪他说话?那个上课坐得笔直的女孩,每天要走多远的路来上学?他们还备了文具和绘本,“哪怕只是和孩子坐一会儿,也是一种陪伴”。
敲开家门时,迎接他们的常常是竹凳、自家种的西瓜和老人的热情:“老师快坐,孩子总说你们教他做手工呢!” 课堂之外的故事,就这样在屋檐下慢慢展开。
图为志愿者家访过程
·课堂上的 “调皮鬼”,家里是奶奶的 “小帮手”
轩轩在课堂上总坐不住,有时会不老实坐在板凳上,被老师提醒时就低头抠橡皮。可当志愿者走进他家,却看见截然不同的画面:墙上贴满了 “三好学生” 的奖状。
图为一年级学生轩轩家中家中张贴奖状
“轩轩爸妈在外地打工,他放学就帮我做家务。” 奶奶摸着他的头笑,“就是在学校太皮,老师别嫌他烦。” 志愿者赶紧掏出笔记本:“奶奶您看,他昨天还关心同学间的小矛盾呢,还主动擦了黑板呢!” 轩轩耳朵红了,却悄悄把椅子往志愿者身边挪了挪。
图为志愿者和轩轩及其他学生合照
离开时,志愿者指着奖状说:“以后在课堂上也做个‘纪律小能手’,好不好?” 他没说话,却用力点了点头。原来调皮的背后,是想被关注的小心思 —— 而家访让志愿者明白,比起批评,“看见他的优点” 更重要。
·走很远山路来上学的男孩,心里装着 “报国梦”
去彩豪家的路最远,志愿者走了大半个小时,才到山脚下的小屋。他上课永远坐第一排,笔记记得密密麻麻,却很少主动说话。爷爷说,彩豪父母离异后,妈妈再没联系过,爸爸常年在外打工,一年也就回来一次。也正是这样,彩豪打小格外懂事,常常主动帮助家中干活。
图为志愿者与三年级学生彩豪一家合照
“这孩子听话,学习很用功,不需要我们操心。” 爷爷摩挲着彩豪的课本,眼里有期待也有心疼,“我没文化,就盼他好好学,将来能为国家做点事。” 志愿者看着彩豪磨破边的书包,突然懂了他课堂上的专注 —— 那是把 “走出大山” 的渴望,都藏在了笔尖里。
·五个孩子围着说 “谢谢”,背后是父亲的 “尊重课”
瑞雪是班上的 “小话痨”,总拉着志愿者说家里的事。这天,她老早就带着三个小伙伴在村口等候志愿者家访,见到志愿者就围上来,七嘴八舌地说:“老师,我爸爸说你们从很远的地方来,要好好听你们的话!”。
到了瑞雪家,她爸爸看到就招呼:“老师都别客气,孩子总说你们教她做手工、画画,比以前开朗多了。” 他说自己没读过多少书,但常跟孩子讲:“老师是来帮你们的,要尊重别人的付出。” 学生辰萱的妈妈也笑着补充:“孩子回家就说‘志愿者老师像大哥哥大姐姐’,每天都盼着上学。”
孩子们围着志愿者叽叽喳喳,手里的野花、兜里的糖果往老师手里塞。原来最好的教育,从来不只是知识 —— 家长教孩子 “尊重”,孩子用 “真诚” 回应,这就是家访时最动人的画面。
图为志愿者与六年级学生瑞雪及其他学生合照
·家庭里的 “约定”:奶奶说 “人要有颗感恩的心”
小远家里是 “高知家庭”,奶奶总是教育孩子 “要懂感恩、肯吃苦”。小远原本计划暑假去外地玩,听说今年又有支教活动后,却跟奶奶说 “想上完志愿者老师的课再走”。
图为志愿者在小远家中访谈过程
“这孩子以前总玩手机,你们来了之后,天天追着老师问‘今天学什么’。” 奶奶拉着志愿者的手说,“你们教他那么多知识、讲外面的事,比我们老一辈有办法。支教是无私奉献,你们一定要坚持下去,会有更多孩子记着你们的好。” 原来 “奉献” 从来不是大道理,是孩子的挽留,更是代代相传的温暖。
图为初二学生小远向志愿者请教锻炼知识
·家访之后:我们把故事变成“教案”
“乡隅童梦·春晖”志愿服务队的支教旅程仍在继续,家访的脚步也没停。他们说,等离开时,要把这些故事写成信留给孩子们:“我们会记得茶陵的田埂,记得你们的笑脸,更记得 —— 教育最美的样子,是我们一起成长。”

图为志愿者与部分访谈家庭合照